close

禮記智慧名言故事

禮記智慧名言故事如何購買?

禮記智慧名言故事網友評鑑4.5顆星

還在猶豫要不要買嗎?再不買就來不及了

博客來心理勵志-勵志故事/散文分類網友推薦

  • 定價:240
  • 優惠價:7168
  • 優惠期限:2014年04月02日止

  • 禮記智慧名言故事

    想了解更多[禮記智慧名言故事]的內容嗎
   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


    內容簡介

      《禮記》智慧名言故事

      讀古文不再傷腦筋,國、高中最佳課外讀物,快速提升國學程度的利器

      《禮記》是儒家經典之一,又稱《小戴禮記》、《小戴禮》、《小戴記》,西漢戴聖撰集。戴聖,字次君,梁國(治今河南睢陽)人,生卒年不詳。據《漢書.儒林傳》載,他與漢宣帝(前七三—前四九年在位)同時,是著名經學家,官至九江郡太守。戴聖和他的叔父戴德都是禮學大師后倉的學生,世稱為小戴、大戴。相傳戴德刪益古「記」得八十五篇,其姪戴聖又從中刪得四十九篇,後人遂名之《大戴禮記》和《小戴禮記》。東漢時經學家鄭玄為《小戴禮記》作注,於是傳習它的人愈來愈多,其影響也愈來愈大,這就是流傳至今的《禮記》,它與《儀禮》、《周禮》並稱為「三禮」。

      《禮記》凡四十九篇,內容龐雜而豐富。當代學者王文錦先生在《經書淺談》一書中,將四十九篇大體分成八類:專記某項禮節的,體裁跟《儀禮》相近,有《奔喪》、《投壺》;專說明《儀禮》的,有《冠義》、《昏義》、《鄉飲酒義》、《射義》、《燕義》、《聘義》、《喪服四制》,分別解釋《儀禮》中之《士冠禮》、《昏禮》、《鄉飲酒禮》、《鄉射禮》、《大射儀》、《燕禮》、《喪服》各篇;雜記喪服喪事的,有《檀弓》、《曾子問》、《喪服小記》、《雜記》、《喪大記》、《奔喪》、《問喪》、《服問》、《間傳》、《三年問》、《喪服四制》等篇;記各種禮制的,有《王制》、《禮器》、《郊特牲》、《玉藻》、《明堂位》、《大傳》、《祭法》、《祭統》、《深衣》等篇;記日常生活禮節和守則的,有《曲禮》、《內則》、《少儀》等篇;記孔子言論的,有《坊記》、《表記》、《緇衣》、《仲尼燕居》、《孔子閒居》、《哀公問》、《儒行》等篇,均為託名孔子的儒家言論;有結構比較完整的儒家論文,如《禮運》、《學記》、《祭義》、《經解》、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等篇;授時頒政的有《月令》;為王子示範用的有《文王世子》。

      關於《禮記》各篇的年代屬性問題,歷來眾說不一。大多數學者把《禮記》的年代定在西漢。也有不少學者從《漢書.藝文志》之說,認為《禮記》的基本材料出於孔門七十子之徒,只是後來經過了漢儒的加工或竄改。但也有少數學者認為《禮記》是先秦的作品,如當代學者沈從文先生從周秦兩漢墓葬所反映的制度對《禮記》的年代作了如下判斷:「所發墓葬,其中制度,凡漢代者,以《禮記》證之皆不合;凡春秋、戰國者,以《禮記》證之皆合;足證《禮記》一書必成於戰國,不當屬之漢人也。」(《顧頡剛學術文化隨筆》,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版,第一七六頁引)這種研究方法雖有說服力,但尚不能從文獻本身來證明。

      一九九五年,湖北荊門的郭店楚墓出土了一批戰國中期偏晚的竹簡,除《老子》外,大體上是儒家文獻,其中不少內容涉及到《禮記》。這批珍貴資料的發現,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迴響,從而對《禮記》年代和性質的認知有了新的突破。許多學者認為,雖然《禮記》中的少數篇章或疑為西漢儒者所作,或目前尚缺乏必要的證據來判斷它們的年代,但大部分篇章當屬於戰國時作品。這就為《禮記》和早期儒家的研究開闢了更廣闊的領域。

      《禮記》自東漢鄭玄為之作注以後,其地位逐步上升,由原來為經典的附庸上升為與《儀禮》、《周禮》鼎足而三的「正經」。其後,從三國的魏、蜀至晉初,均立三禮於學官,晉元帝更立《禮記》鄭氏博士。梁武帝作《禮記大義》十卷。唐初,太宗命孔穎達等撰《五經正義》,《禮記》便居其一。唐朝設科取士,把《左傳》、《禮記》列為大經,《儀禮》、《周禮》、《詩經》等列為中經。宋以後到明清,《禮記》被列為《十三經》之一。南宋理學家朱熹將《禮記》裡的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二篇抽出,與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合為「四書」,並作《四書章句》。此後八百年間,「四書」內容一直被列為科舉考試的題目,成為天下士子們的必讀之書。到了明朝,《禮記》取代《儀禮》成為五經之一,其地位進一步提高。

      從西漢到明清的漫長歷史時期中,《禮記》何以愈來愈受重視?究其原因,是由於《禮記》不僅記載了具體生活中許多實用性較大的細枝末節,而且詳盡地論述了各種典禮的意義和精神,相當全面而深刻地宣揚了儒家的禮治主義,從而使其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,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並進而達到獲得「長治久安」目的不容忽視的大政方針。可以說,《禮記》在過去兩千多年裡對中華民族的思想、品格、心態的影響是複雜的、多方面的,不可一概而論。與《儀禮》、《周禮》兩書比較,儘管這兩部書體例較《禮記》完整,取得經典地位較《禮記》早,但《禮記》的影響則遠比上兩書為大,它僅次於《論語》,可與《孟子》比肩,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、社會狀況不可多得的寶貴歷史資料。

      在封建時代,《禮記》被視為「學術、治術,無所不包」的一部經典,它涉及到政治、法律、倫理、哲學、教育、歷史、文學、祭祀、民俗、衣飾、器物、飲食等等諸多領域,可以說包羅萬象。從總體上看,它已是過時的東西,但就其價值系統看,其中的精華部分,對當今社會仍有其借鑑和認知意義。

      關於人的價值,《禮記》闡述了人的重要性,把塑造什麼樣的人放在中心地位。對於人的價值的論述,集中體現在《大學》篇。《大學》云:「身修而後家齊,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。自天子以至於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為本。」朱熹認為,這是「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」。教育人、塑造人的最終目的,就是能夠承擔起治國平天下的大任。修齊治平的道路,就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道路,就是人生理想人格的自我實現的過程。《禮記》中還特別強調了執政者的個人品德修養在治國行政中的重要性。哀公問政,孔子答曰:「政者,正也。君為正,則百姓從政矣。君子所為,百姓之所從也。君所不為,百姓何從?」君主治國行政,主要靠自己的表率作用。「上樑不正,則下樑歪」,這是古今之真理。

      關於社會的價值。《禮運》篇集中討論了理想價值和現實價值的實現。理想價值就是大同社會:「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,選賢與能,講信修睦。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,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。男有分,女有歸。貨惡其棄於地也,不必藏於己;力惡其不出於身也,不必為己,……是謂大同。」這一精練而優美的描述,不僅反映了我們祖先對美滿而公正社會的強烈嚮往,而且成為歷代志士仁人建立理想社會的重要依據。現實價值就是小康社會。

      實現小康社會的標誌就是「人肥」、「家肥」、「國肥」、「天下肥」。「四體既正,膚革充盈,人之肥也。父子篤,兄弟睦,夫婦和,家之肥也。大臣法,小臣廉,官職相序,君臣相正,國之肥也。天子以德為車,以樂為御。諸侯以禮相與,大夫以法相序,士以信相考,百姓以睦相守,天下之肥也。是謂大順。」國家物質豐富,社會文明,天下大順,就是實現了社會的現實價值。

      在思想方法上,《禮記》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東西,最突出的就是不走極端的「中庸」理論。《中庸》講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。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也。」所謂「致中和」,也就是「中庸」,即以「中」為用。所以,「中庸」的思想方法就是不走極端,凡事要做到合情合理。

      另外,還有記錄許多生活上細小儀節的篇章,有專門探討制禮深義的篇章以及具體記錄各種祭禮、喪禮、冠禮、鄉飲酒禮、射禮、聘禮等等的篇章,這些內容雖大都已遠離今天的生活,但對於認識和研究中國古代社會,對於全面理解儒家的思想體系,仍有其重要的史料價值。

      但是,《禮記》中也存有一些封建糟粕,如全力強調和維護建立在親親尊尊基礎上的等級制度,竭力宣揚男尊女卑等等,對此我們必須採取批判的態度。

      歷代注釋《禮記》的著作很多,除鄭玄《禮記注》外,最重要的是唐代孔穎達的《禮記正義》。此外,宋代衛湜的《禮記集說》、清代杭世駿的《續衛氏禮記集說》、朱彬的《禮記訓纂》、孫希旦的《禮記集解》等較為有名。今人傅任敢的《學記譯述》、張守基的《學記注譯評》、楊天宇的《禮記譯注》等,也各具特色。

      本書按照「叢書」體例的統一要求,由三部分組成:第一部分「名言」,是從全文標點本《十三經.禮記》中選出的傳誦較廣、較久,至今對人們有借鑑和認知作用的名言、格言。第二部分「要義」,是用通俗語言對「名言」的內涵及其現代意義進行詮釋,力求做到簡明、扼要、準確,以有助於對「名言」的理解。第三部分「故事」,是從中國古代有關著述中選取與「名言」內容相應的故事,這些故事通俗易懂,形象生動,內容健康。

    作者簡介

    張樹驊

      山東樂陵市人。先後擔任山東省作家協會紀檢組長、中國孔子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,中國孔子基金會副會長、山東省政協常委、科教文衛體委員會主任。先後主編《儒商與二十一世紀》、《先秦經典智慧名言故事》叢書、《儒藏論壇》等書籍。


    ...繼續閱讀


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      創作者介紹
      創作者 inspirat07A 的頭像
      inspirat07A

      心理勵志書藉館的部落格

      inspirat07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